时间:2022-10-03 16:45:57 | 浏览:579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跨越焕新颜。
时光如同一个看不见的魔法师,轻袖拂过,拭去天空的阴霾、重现碧水的清澈、增添山川的青葱。“魔法”背后,是保护治理生态环境的东至决心,是十年磨一剑的砥砺艰辛。
这十年,东至一路向美,摘下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荣获国家级生态县称号,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020年被评为林草生态建设示范县,2019-2021连续三年位列全市林长制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
驰而不息,逐绿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县城全貌。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持续攻坚,绘就“碧水蓝天”
天高云淡,秋意渐浓。放眼广袤壮美的升金湖,茫茫的水面上,早归的候鸟在悠闲地觅食。
曾经,由于周边居民围湖造田、养殖捕捞,升金湖的生态环境、候鸟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威胁,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我从捕鱼人转变为升金湖管护员,工作还在湖面上,但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年52岁的陈德建介绍道,自2014年起,东至县加大对升金湖环境治理力度,实施渔民上岸工程,世代居住在升金湖湖区的陈德建自觉拆除自家渔业养殖设施、动员大家上岸,之后从事升金湖巡查巡护工作,管护距离达到20公里,像他这样上岸改行的渔民共有1331名。
经过生态修复的“东至之肺”随着自然环境的持续好转,成为了东至县生态环境整治的范本,每年来湖越冬的水禽多达10万多只,一些往年难以见到的东方白鹳、灰鹤、黑鹳等珍稀鸟类也重现升金湖。
“近年来,我县持续开展以升金湖等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绿盾’专项行动,建设升金湖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确保水质达标、清水入江。”东至县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胡正凯说。
东至江心州小麦收获情景。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鸟飞鱼跃,生机盎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至县坚定不移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环境治理不断从“治标”迈向“治本”,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这里的绿色风光,更加迤逦。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统管升金湖圩口2.5万亩,完成人工造林28万亩,实施长江岸线生态复绿23685亩,新建提升长江绿带25.6公里。
——这里的清新空气,已是标配。2021年度,空气优良率达92.9%,PM2.5平均浓度26μg/m3,较2016年相比,空气优良率同比上升7.0%,PM2.5平均浓度下降29.7%。
——这里的河流湖泊,越发清澈。2022年上半年,黄湓河张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标准,2016年至今,该县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东至黄泥湖光伏发电。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深入治理,守护“只此青绿”
“‘垃圾场’变公园,现在这里太漂亮了!”秋风送爽,吃过晚饭后,香隅镇香隅村村民吴爱莲一边散步,一边用手机记录这里焕然一新的面貌。
正如村民们所言,昔日被称为“臭水沟”的“三号堰”,如今绿化苗木错落有致,硬化道路笔直延伸,万寿菊竞相绽放,成为了“抬头见山、低头见水、出门见绿”的“乐园”。
“三号堰”全长1.5公里,是香隅老河流经香隅集镇的一条支流,因年久失修,淤泥不断堆积,成了村里的卫生死角。
污染防治,刻不容缓。2020年,东至县将治理“三号堰”正式提上工作日程。“该工程共分为3期,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中央环保专项资金1000万元。”东至县生态环境分局水科负责人李克飞说道,现在这里已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
如画般的官港秧畈村。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十年,该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充分利用农村公共场所、水体沿岸、农田周边等边角空地栽植乡土树种,2012年以来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1个、森林村庄127个,森林长廊示范段60.5公里;今年正在创建4个省级森林城镇,通过验收后,该县森林城镇创建率将达到100%。
这十年,该县着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欧投项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通过护绿增绿,森林覆盖率达到58.58%;2021年全县林地面积212670.5公顷,较2012年新增6862.23公顷,东至版图上的每一寸绿,都是来之不易的生态财富。
加快转型,推动“以绿生金”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这是目标,更是行动。
密布园区的“天眼”实时记录回传企业生产和排放情况,监管平台“中枢”系统实时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对,发现环保、安全隐患立刻发出红色预警。在东至经开区的应急指挥平台,网格化的智慧管理系统24小时在线运转,为园区的绿色、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我们始终牢记安全环保是企业发展‘生命线’,环保投入从不‘惜金’,公司通过不断上设备、提工艺,确保环保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安徽苏启化工有限公司是东至经开区的“老牌”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初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人工操作环节大幅减少,有效提升了工艺本质安全。
增加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至厚植生态底色,严格限制“两高”项目落地,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通过“腾笼换鸟”、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企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森林抚育。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十年间,东至县持续发展生态林业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木本油料林盛果期年产值过亿元,特色经济林面积达1.23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年产值达6564.25万元;2014年以来全县共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7120亩,共获得各级财政资金支持970万元。
——全县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260余个,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个,省级家庭农场7家,安徽省森林旅游人家15家。
——2020年,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在东至县启动,项目总规模4220公顷,总投资9450万元,项目计算期内累计可生产木材95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收益达19亿余元。
升金湖候鸟。东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美东至,十年耕耘,百年初心,千秋功业。
迈入新发展阶段,55万东至人民始终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争当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主力军,让“绿色”成为东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基底。(施诚)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高志强 牛静芳 9月26日,记者从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多年来,安阳一直把污染防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气力,安阳蓝已成常态。发布会上,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表示,安阳作为河南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 卢松 通讯员 李鹏飞)最近,漯河市校地、校企合作成果丰硕,高端科研力量加速汇聚:漯河市政府分别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进行产业创新合作“云签约”,提升食品产业创新水平;漯河市郾城区同杭州泰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
马村区:答题在此刻 功夫在平时最近几天,正严防死守护卫家园的马村人,突遇几起危机状况:郑州81号确诊病例与马村区一位居民有短暂接触、一位安阳密接人员来马村区走亲访友、马村区一水果店在环境抽检中发现一份火龙果样品呈弱阳性。三天警报拉响,引人彻
据蚌埠日报消息 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受益。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企业,解决企业在银行融资难、在市场融资贵的问题,禹会区积极布局搭建区域内金融生态平台,试点设立了安徽泽荣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供应链金融,政府对企业形成了市场化帮扶,把资
自唐武德四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近1400年历史,悠远的历史为池州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在时代的年轮中,每个城市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记忆。池州日报新媒体从今天开始推出《池州记忆》连载,带你追溯历史,品味风光,领略现代城市的魅力。19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6%。2020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3894.1万元,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3%。2020年荣成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53.07%提高到2020年的57.28%
这是9月17日拍摄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坟坨村“农光互补”项目(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依托科技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光伏发电和高效农业有机结合,在抚宁区坟坨村建设“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占地近800亩,于201
据忻州市生态环境局定襄分局数据显示,定襄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3.0%,较上年同期增长3.3%。数据反映现象。以锻造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定襄县,在2020年交上了一份绿色发展新答卷。2020年,定襄县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
金秋时节,南泥湾千亩稻飘香,黄河边红枣压枝繁,洛川塬苹果红又甜……黄土高原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洋溢着幸福的气息。9月28日,记者在延川县文安驿镇马家沟村的果园看到,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分外喜人。红起来的“金苹果”,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神木市主动求变,攻坚克难,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引进社会力量,提升老景区,发展新景点,通过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完善自然生态资源,成功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